电镀利用电解池原理在机械制品上沉积出附着良好的、但性能和基体材料不同的金属覆层的技术。电镀层比热浸层均匀,一般都较薄,从几个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通过电镀,可以在机械制品上获得装饰保护性和各种功能性的表面层,还可以修复磨损和加工失误的工件。
此外,依各种电镀需求还有不同的作用。举例如下:
1.镀铜:打底用,增进电镀层附着能力,及抗蚀能力。(铜容易氧化,氧化后,铜绿不再导电,所以镀铜产品一定要做铜保护)
2.镀镍:打底用或做外观,增进抗蚀能力及耐磨能力,(其中化学镍为现代工艺中耐磨能力超过镀铬)。(注意,许多电子产品,比如DIN头,N头,已经不再使用镍打底,主要是由于镍有磁性,会影响到电性能里面的无源互调)
3.镀金:改善导电接触阻抗,增进信号传输。(金蕞稳定,也蕞贵。)
4.镀钯镍:改善导电接触阻抗,增进信号传输,耐磨性高于金。
5.镀锡铅:增进焊接能力,快被其他替物取代(因含铅现大部分改为镀亮锡及雾锡)。
6.镀银:改善导电接触阻抗,增进信号传输。
清洗是电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无论是镀前清洗还是镀后清洗,都会影响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层的质量。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电镀主槽槽液成分、参数的变化,忽视了清洗。
清洗用水的温度也至关重要。工序或镀种不同,清洗用水的温度就不同。
(1) 碱性溶液脱脂后必须采用 60 °C 以上的流动热水清洗。
零件在碱性溶液中脱脂后,表面会残留碱液以及被乳化、皂化的油污,这些油污遇冷水后会凝聚在零件表面,使清洗不彻底;同时对下道工序的酸造成极大的浪费,因为酸除了去锈活化零件表面外,其中一部分还必须中和零件表面残留的碱液。
因此,脱脂后的零件采用 60 °C 以上的热水清洗,只有这样才能将残留在零件表面的碱液、污物彻底清除。
(2) 采用碱性电镀液电镀的零件,镀后清洗时应采用流动热水或热水浸泡的方式进行清洗。
青化镀锌后的零件,需在 40 ~ 60 °C 的热水中浸泡 20 ~ 30 min,才能将零件表面残留的镀液彻底清除;否则,钝化后生成的钝化膜会将这些碱性物质牢牢地包裹或夹杂在钝化膜中,降低零件的耐蚀性能。
需注意的是,浸泡用的热水应经常更换或更新,否则不但起不到清洗效果,还会影响镀层的外观质量。
电镀是将制件浸于含有要镀上的金属离子药中,通电后,在制件表面析出一层金属薄膜的方法。电镀能赋予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器件以优异的外观和良好的耐腐蚀、耐磨损性能,还能使器件表面获得多种特殊的功能,使之成为新型的功能材料,甚至还可作为形成某些金属基复合结构材料的手段。因此,电镀在各工业生产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评价电镀的性能呢,下面小编将带您解读电镀性能测试。
外观检验
金属零件电镀层的外观检验是基本、常用的检验,外观不合格的镀件就无需进行其它项目的测试。检验时用目力观察,按照外观可将镀件分为合格的、有缺陷的和废品三类。外观不良包括有麻点,起瘤、起皮、起泡、脱落、阴阳面、斑点、烧焦、暗影、树枝状和海绵状江沉积层以及应当镀覆而没有镀覆的部位等缺陷。
表面粗糙度测试
表面粗糙度测量属于微观长度测量,目前采用方法有比较法、光学法、针描法等多种,针描法中的轮廓仪法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倍率高、测量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镀层光亮度是装饰要求较高的镀件所测量的指标,光亮度是指在一定的照度和角度的入射光作用下,镀层表面反射光的比率和强度,通常采用目测法和样板对照法来评定镀件的光亮度。对于平面状镀件,使用光度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